蘇州宿遷工業園區是省委、省政府實施"區域共同發展"、"加快蘇北工業化"、"實現宿遷更大突破"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的重要舉措,是蘇州宿遷兩市緊密合作共建的新型工業園區,是兩市政府間最重要的合作項目。園區規劃總面積13.6平方公里,東到為民河,西到九支渠,北到皂河灌溉總渠,南到古城路和西湖西路。其中,以通湖大道為界,以東為現代新城示范區,以西為工業區。我們的發展目標是:充分發揮蘇州、宿遷兩地優勢,推進產業梯度轉移,通過實施先進制造業、服務業等城市功能的綜合開發,把蘇州宿遷工業園區建設成為產業轉移的集聚區、外向帶動的先導區、機制創新的試驗區、現代新城的示范區,積極創新開發機制,拓展南北合作領域,努力為南北合作、實現區域共同發展探索經驗、作出示范。
一、背景及重要意義
江蘇南北發展水平差異很大,省委、省政府一貫高度重視蘇北振興。1994年,省第九次黨代會正式提出"區域共同發展"戰略,2001年又提出"提升蘇南發展水平,促進蘇中快速崛起,發揮蘇北后發優勢"的新方針,采取了掛鉤合作、干部交流、對口幫扶等一系列重大舉措,取得了積極進展。進入新世紀,蘇北地區資源優勢、發展潛力日益凸顯,蘇南地區制約產業發展的深層次矛盾越來越突出,南北合作和產業升級到了十分關鍵的時期。2006年,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全省達小康,關鍵在蘇北,重點在宿遷"。時任省委書記李源潮指出,蘇州和宿遷代表江蘇的兩個極,要重點幫助宿遷實現更大突破。時任省長梁保華要求,宿遷要擴大與蘇州南北合作共建開發區的對接,加大推進對接的力度,為更有力地推進南北掛鉤合作,實現區域共同發展,蘇州宿遷兩市決定緊密合作,共建蘇州宿遷工業園區,這一構想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2006年11月1日,兩市正式簽訂了合作開發協議,11月21日簽訂商務總協議,12月11日蘇宿工業園區開發建設正式啟動。
二、開發管理模式
根據兩市協議,蘇州宿遷工業園區的運作以蘇州方為主,主要依托蘇州工業園組織實施開發、建設、管理。組建相對獨立、具有開發區功能與權益的管理機構和具備市場運作主體功能、能進行獨立投融資的開發主體,實施滾動開發。
(一)組織機構
聯合協調理事會:由蘇州和宿遷兩市主要領導共同主持,是蘇州宿遷工業園區的最高決策協調機構,負責協調解決開發建設有關方向、目標和政策等方面的重大問題。 雙邊工作委員會:由蘇州、宿遷市政府分管領導和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主要領導牽頭,兩市與開發建設有關的部門作為成員單位,負責協調處理開發建設中的重要問題。雙邊工作委員會對聯合協調理事會負責。 蘇州宿遷工業園區黨工委和管理委員會:是宿遷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機構,代表宿遷市委、市政府行使工業園區內黨的領導、經濟管理及其他相應的行政管理權,實行充分授權、封閉運作的管理模式。
(二)開發機構
開發主體是"江蘇省蘇宿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注冊資本6億元人民幣),由省、蘇州市、宿遷市、蘇州工業園區按1:0.5:0.5:4共同出資組建。公司按《公司法》等有關法律組建,實行現代企業制度管理。開發公司受蘇州宿遷工業園區管委會委托進行土地綜合開發。蘇州、宿遷兩市支持開發公司的開發建設,并采取必要措施幫助其實現收支平衡、良性發展。
(三)職能權限
宿遷市委、市政府授權蘇州宿遷工業園區黨工委、管委會在規劃建設、土地管理、經濟管理、環境保護、招商、財政、外事、組織人事等方面,代表宿遷市委、市政府行使省轄市管理職能和管理權限。黨工委、管委會內設機構享有與宿遷市對應職能部門同等管理權限。
三、當前進展
開發建設啟動以來,蘇宿工業園區始終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兩市市委市政府始終不變的傾力支持,得到了蘇州工業園區不遺余力的真誠幫助。十一年多來,蘇宿工業園區堅持以借鑒、吸收、運用蘇州工業園區成功經驗為工作主線,緊緊圍繞建設“蘇北一流工業園區”的總目標,埋頭苦干、只爭朝夕,初步形成了設施、功能比較完善的發展形態和空間,連續6年位列全省共建園區考核第一。2012年3月18日,園區在全省共建園區中首家獲批省級開發區;同年6月,被省委、省政府表彰為 “省先進開發區”;12月,獲評省電子信息特色產業基地。2012年5月10日,宿遷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學習蘇宿園區,推進提檔升級”大會,在全市推廣園區的先進理念和成功做法。
(一)經濟發展方面。蘇宿園區從零起步,經濟總量快速增長。截至2017年底,蘇宿園區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工業企業納稅年均增幅近80%,業務總收入、工業銷售收入、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幅超過100%;累計完成到賬外資7.56億美元,進出口總額近15億美元。從對全市貢獻來看,以2017年為例,蘇宿園區以占宿遷市0.16%的土地創造了全市5%的GDP、13%的工業增加值和22%的企業所得稅,園區已經成為宿遷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二)招商引資方面。截至2017年底,落戶園區的各類企業共有181家,總投資384億元,工業外資項目占比達73%,工業平均投資強度達每畝560萬元。這些項目構成了園區當前以電子信息、精密機械等為主導的產業體系。
(三)開發建設方面。積極借鑒蘇州工業園區規劃建設成功經驗,目前已形成以總體規劃為發展基礎、16個專項規劃為實施依據的科學全面的城市規劃體系。累計建成12縱11橫通車路網57.77公里,基本完成全區13.6平方公里范圍內“九通一平”投資環境的開發。園區公舍、明日鄰里中心、污水處理廠、蘇宿工業坊和生產力中心等一批功能配套設施建成投用;恒大、萬科、碧桂園、朗詩等知名房企落戶園區,截至2017年底共開發建設樓盤21個,辦理預(銷)售面積206萬平方米,竣工交付面積169.5萬平方米。始終堅持生態綠色發展,在全省共建園區中首家獲批“省級生態工業園區”。我們致力于將蘇宿園區商住區打造成為市區中高端住宅集聚區和西部商務新城。
(四)社會事業方面。園區職工勞動合同簽訂率、企業按時支付工資率、區內機關企事業單位參保率均達100%。園區被省表彰為宿遷唯一一家“省模范勞動關系和諧工業園區”、“省級和諧勞動關系示范園區”。始終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在全省各類開發區、園區(化工園區除外)中首家完成區域安全風險評估和安全發展規劃編制;在全省工業園區(開發區)中首家通過省級安全社區評審驗收。借鑒蘇州工業園區社會管理經驗,在區內工業區和商住區先后建設了園區公舍民眾聯絡所和明日民眾聯絡所,為園區企業員工和居民提供“一站式”社區服務。兩市合作共建的另一品牌—宿遷市蘇州外國語學校于2016年9月正式開學。
(五)區域協調發展探索、實踐方面。蘇宿園區取得宿遷乃至蘇北范圍多項“第一、唯一”業績,這些“第一、唯一”工作是園區先進理念的體現,對推動全市工業經濟發展上水平起到了引領示范作用。在省蘇北發展協調小組組織的共建園區年度考核中,蘇宿園區均位列第一。在發展過程中,蘇宿園區通過“蘇南方傳理念、轉項目、帶資金,蘇北方提供要素支撐、發展環境保障”的模式,為區域協調發展做出了積極探索和成功實踐,受到了廣泛關注和充分肯定。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國家發改委、國資委先后來到園區考察,新華社、人民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新聞社、南方周末以及新加坡聯合早報、香港大公報等國內外媒體對園區進行報道,廣東、遼寧、安徽、山東、湖北等地考察團先后來園區考察合作共建經驗,蘇宿園區已經成為我省南北共建的一面旗幟,成為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的一大亮點。
當前,蘇宿工業園區正在大力實施“轉型升級三年行動計劃”。下一步,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按照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市委五屆五次全會等部署要求,堅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決貫徹落實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扎實做好招商引資、城市建設、社會治理等各項工作,以系統化思維推動園區“轉型升級三年行動計劃”各項目標任務有序落實,努力在高質量發展方面走在宿遷全市前列,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更大貢獻。